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吴军/文 记者 宋若旻 刘娜/视频
吃过黄河鲤鱼吧?什么味道?
有人说,糖醋的;有人说,红烧的;有人说,麻辣的;还有人说,清蒸的......不一而足。
而如果你看了《千年一鱼》这本书,再吃黄河鲤鱼,也许,你还会吃出更多不一样的味道。
3月25日下午,在豫菜高质量发展暨黄河鲤鱼文化论坛上,随着创作者摁下启动柱,在现场数百位国内外文化界、餐饮界专家和企业家的见证下,中华餐饮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阐述鲤鱼文化的专著《千年一鱼》正式首发。这部专著对推动黄河鲤鱼“头牌”回归、弘扬豫菜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被文化界、餐饮界推崇的《千年一鱼》成书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的总策划、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孟磊接受了顶端新闻专访。
3个月成书,“鱼图腾”部分和书中手绘图让人惊艳
顶端新闻:为什么要出《千年一鱼》这本书?想传达给社会什么信号?
孟磊:去年(2023年)5月份,阿五品牌创始人樊胜武对我说,2024年3月份是阿五企业创办20周年,庆典上准备推出一本介绍企业成长的书。
我问他想要什么样一本书,企业的自传,谁都可以写,但通常情况下,送人后很少会有人细细品读。要想出一本对别人有启发、能形成阅读期待、又有阅读趣味的书,得分析一下我们的优势,而且得是别人没有的优势。
河南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厚重的文化积淀。而且,扛起豫菜这个大旗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企业现象。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我就大概列了几个章节,主题主要围绕着黄河大鲤鱼。
黄河鲤鱼在古代是如何成为中原地区最著名的一道菜,随着历史的发展、食物的丰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融合,它从餐桌的主角退隐到了不显眼的位置,这些年经过阿五的鼓与呼,又是如何游回到餐桌的,要让读者重新认识到中原美食的魅力,黄河鲤鱼的魅力,以及这条鱼承载的文化的魅力。
2023年9月初,我给两个写作者李肖肖、陈沛分配任务,开始做准备;10月出初稿;11月定稿。3个月,书基本成型。
本书一共五个章节,“鱼图腾”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任何一个人,只要对餐饮感兴趣,看了这本书,都能从黄河大鲤鱼作为从河南头牌菜的起源和回归,获取到更多文化的营养、人文的营养、历史的营养。
顶端新闻:这本书的绘画和装帧,也很用心,很下功夫。
孟磊:对。除了文化基因,和别的书不一样的地方还有,这本书中所有图片用的全是手绘插图,这和书的文化气质是相匹配的。当然,负责绘画的作者王伟宾也很辛苦,每个画面、每个纹理都要细细打磨,画了至少3个月。
而出版本书的中原农民出版社,对本书也是非常看好和用心。出版社社长刘宏伟和编辑张淇,专门从外面高薪聘请了两个团队,来负责本书的设计和装帧。这让本书从外观上来看,又高了不只一个层次。据了解,他们是按照“中国好书”的标准来努力的。
河南不缺美食,缺的是对豫菜文化的挖掘
顶端新闻:相比其他餐饮类书籍,这本书最大的特质和不同是什么?
孟磊:市面上不缺餐饮类的书,更不缺企业自传的书,但《千年一鱼》不同。看着像是写鱼,但其实是对美食文化的挖掘。
河南餐饮界有一个说法,河南不缺美食,缺的是对美食的有力推广和文化挖掘。
其实,没有故事的美食,是品不出什么味道的。一个人吃了一道菜,满足的仅仅是味蕾上的尝鲜。这个层次太浅。
智慧的餐饮人,要通过食客对味道的品尝,对食材的欣赏,让食客自己脑补这个菜的历史、脑补厚重的文化、脑补文明的演进。那这道菜带给他的享受,就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的享受。
你之所以愿意告诉别人你吃了一个什么好菜、喝了一瓶什么好酒、品了一杯什么好茶,肯定是这个东西在你心里唤醒了你心底深处的某种精神感应。
所以,我在给两位写作者布置任务时,脑子里出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那种叙述方式。
为什么大家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因为你说不出来的东西,他给说出来了。然后下一次你再面对食材的时候,你就会心怀敬意。同样的菜,平常时你可能嚼3下,这次你就会嚼5下,多出来的这2下,实际上就是在咀嚼他的历史掌故和文化内涵,这就是精神享受。这也是本书想带给大家的效果。
没看这本书,你吃鲤鱼时,可能也只有红烧或者糖醋的味道,但一旦你看了这本书,下次再品尝鲤鱼时,你口中的味道一定不一样。
这就是文化的味道,文明的味道,自信的味道。
“复兴”不能准确定位豫菜时代角色,“弘扬豫菜文化”才是历史使命
顶端新闻:书中的第一部分“鱼图腾”,提到3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先民们聚餐时,吃了一条80厘米长的鱼。书名为什么叫《千年一鱼》,而不是万年?
孟磊:这个“千年”其实是个概数。中国的语言文字中,一直有百千万的数字表达,就是泛指很多年头的意思。
中国的文化目前还是以千年作为时间度来衡量的,它是文明有记载的起源。
我们通过考古发现,万年前开始有人吃鱼,但是它没有形成文明,没有形成文化,也没有流传和传承。而千年,这个刻度才是衡量黄河文明的时间节点。
距今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就了吃鱼的记载。西周的周宣王就是吃生鱼片的猛人。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也提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说明中国人吃生鱼片是很早的。而切脍,首选是黄河鲤鱼。
所以,书名就用了“千年”。
顶端新闻:书里的“鱼”,仅仅是指鲤鱼吗?
孟磊:“鱼”的含义其实有很多,不只是代表鲤鱼。
我们对鱼的尊敬由来已久。春节时我们祝福别人都会说“年年有余(鱼)”,为什么不说年年有兔子、年年有羊、年年有马、年年有牛、年年有猪啊?
因为“鱼”文化概念更宽泛。表面上是指“鱼”,其实也是指余粮,“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嘛。
千百年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一直没有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这也让人们对“鱼”这个字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顶端新闻:本书的出版,对豫菜振兴或复兴会有怎样的助力?
孟磊:对豫菜提振兴或复兴,都不合适。
十几年前,我们提豫菜振兴时,忙活了半天,才发现豫菜和别的菜系的内涵不一样,豫菜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那是不是要复兴一下?结果又发现豫菜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中国美食界的“扛把子”,那时候哪有什么川菜、粤菜等其他菜系。
豫菜不是一个口味偏执的地方菜系,它是整个中华文明和饮食文明的伴生物,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优秀食谱的发源地和融合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饮食文明的结晶。
以前提的振兴豫菜也好,复兴豫菜也罢,这些口号都不能准确定位豫菜的时代角色和历史标签,弘扬豫菜文化才是所有豫菜同仁真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豫菜讲究五味调知,质味适中。但豫菜的背景是文化,不是口味。
餐饮人要怀揣梦想,每一道菜都有文化积淀和传承
顶端新闻:在“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渔父”这一部分,有个词用的是“渔父”,而不是“渔夫”。为什么用“渔父”?
孟磊:“渔夫”是职业,是指以捕鱼为业的男子;“渔父”指的是捕鱼的老人,通过捕鱼体悟人生哲理的求道者,是一种文化符号。二者差异很大。
在儒释道这三家还没有明显分野的时候,人们对这种逍遥于大自然的怡然生活,通过一件小事就能格物致知、领悟宇宙万物规律的这种生活很是向往。也因此,“渔父”这个词代表的是智者。
顶端新闻:该书预计会在河南餐饮行业甚至中国餐饮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孟磊:希望做餐饮的人,通过这本书,能更加认可自己所从事这个职业的意义,会坚定地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希望投身豫菜的企业家、大厨、大师们在脚踏实地做豫菜的同时,一定要怀抱弘扬豫菜文化的梦想,我们传媒人或者文化人也一定要把我们的使命履行好,通过黄河鲤鱼这道主菜,通过豫菜文化的挖掘,通过文化的弘扬和文明的弘扬,把我们整个中原文明、黄河文明乃至于中华文明,挖掘出更多的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感染更多的人,这样我们以后再吃到每道菜的时候,味道就不一样了。
届时,品一口红烧黄河鲤鱼,就是在和绵延了千万年的鲤鱼文化对话,就是在传承黄河鲤鱼不屈的精神,就是在品味一代代豫菜人不屈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