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中国四大名鱼之一。象征着“富裕”“喜庆”“吉祥”等众多美好的寓意,无数文人墨客均在诗词中留下了盛赞鲤鱼的诗句。像“鲤”“鲤鱼”“赤鲤”“锦鲤”“红鲤”“双鲤”等鲤鱼词汇经常出现在诗句中。
青蓑潭上老,赬尾网中鱼。
买作秋盘脍,还思远客书。
越齑橙熟久,楚饭稻舂初。
虽去故乡远,不嫌为馔疏。
神龙原自异凡鱼,潴泽还知不久居。
平地雷轰头角露,滔天浪浴甲鳞舒。
应夸鳌海都量遍,漫道龙门不可逾。
试问锦标刚一跃,陡成霖雨足沾濡。
年久还求变,今来有所从。
得名当是鲤,无点可成龙。
备历艰难遍,因期造化容。
泥沙宁不阻,钓饵莫相逢。
击浪因成势,纤鳞莫继踪。
若令摇尾去,雨露此时浓。
谢守登城对远峰,金英泛泛满金钟。
楼头风景八九月,床下水云千万重。
红旆朝昏虽许近,清才今古定难逢。
鲤鱼纵是凡鳞鬣,得在膺门合作龙。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
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
“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江南天气太无凭,草色烟光暖欲蒸。
向晚鲤鱼风乍急,尽吹小雨作春冰。
“洛鲤河鲂,贵于牛羊。”
“岂食其鱼,必河之鲤。
中国作为鲤鱼的故乡,鲤鱼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间传说和现代成语词典中有很多与鲤鱼相关的典故。如“鱼跃龙门”“卧冰求鲤”“高琴乘鲤”等,宣扬了求学上进、行善尽孝等各种中国传统美德。
鱼头酒的来历有多个传说,众说纷纭,其中,有传言到:康熙大帝微服私访,由吴士友陪同在一偏僻小镇上吃酒,店小二无意将鲤鱼头正对康熙,康熙大怒,认为不吉,因古代箭身酷似鱼的模样,箭头呈三角尖,箭尾又两叉开。他正欲起身示意随从拿下,吴士友忙按住说:“本人测个‘鱼’字,诸位请看,它是刀字头,田字腰,火字尾。田,泛指种地的百姓,四点火,是打铁的手艺人,这刀,多系领兵打仗的将官。酒桌上凡鱼头所指之人,将来必成大业。小乙(康熙代名)今日被鱼头所指,定是吉相,来来来,先喝三杯,以示祝贺……”本来一场祸事,吴士友几句话给破解,既救了店小二的命,又遮掩了康熙大帝的身份。从此,一传十,十传百,鱼头所指之人,多是官相。直至今日,宴席之中,鲤鱼上桌时,仍会将头指向主宾,以示敬意,并请其连饮三杯。
唐朝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意思是说唐王朝国姓为李,所以老百姓不可吃鲤鱼,如果不小心从水里打了上来,也得喊几声赤鯶公赶紧放生,谁敢贩卖鲤鱼,被官府抓住要打六十大板。不过人们无法抵挡鲤鱼的美味,后期更是“无视法律”去吃,法不责众,最终这条法律也就流为一种形式。
出自汉代刘向的《列仙传》,仙人琴高,据传是战国时赵人,修行涓子、彭祖的道述,在冀州、涿郡一带周游二百多年。后来入涿水中取小龙,与他的弟子们约定:“你们都斋戒等在水边,设立祠堂。”祠堂设立完成后,琴高果然乘着红色鲤鱼从水中出来,下来坐在祠中,有万余人观看。逗留了一个多月后,又入水而去。
相传,北宋皇帝赵匡胤开国建宋前举棋不定,家厨看出了他的心思,深思熟虑后,做了这道菜,以鲤鱼喻龙,以炸成金黄色的焙面喻龙袍,寓意“黄袍加身”;赵匡胤看后,明白了家厨的良苦用心,随即下决心起义做皇帝,成就了大宋基业;并在登基大典上,钦点这道菜为国宴头菜。
《二十四孝》中第十则故事,东汉四川广汉人姜诗,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十四孝》之首,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又失去父亲疼爱。一年冬天,继母生病时特别想吃鲤鱼,但因天气寒冷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冰层融化,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继母食后,大病痊愈。因此,鲤鱼便被寄托有孝顺的寓意。
孔子的妻子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君王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当时,鲤鱼是贵重的鱼类,更有“越门为龙”之意。鲁昭公送孔子鲤鱼,是表示对孔子的赏识与敬仰,同时也是祝贺孔子生下贵子,跃进龙门。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相传很久以前,古人发现每年到了春季的时候,身上长着金黄色鳞片的鲤鱼就会上溯(逆水而上),在龙门形成跳跃的群体,但在瀑布以上,由于水流湍急,几乎没有任何鱼类可以登上,所以古代人们想象这些金色的鲤鱼跳过龙门以后就会变化成龙升天而去。有一条勇敢的鲤鱼不甘受阻,多次纵身,最终一跃,跳过龙门,化身成一条巨龙。在科举时代,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也被称作为“登龙门”。鲤鱼跳龙门,即是这个传说的形象表述,更寄托着祈盼飞跃高升、一朝交运的美好愿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读书应试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当作幸运来临的象征。自此,鲤鱼也成了拼搏、进取、成功、吉祥的象征。
中国人讲究“无鱼不成宴,无鲤不成席”。鲤鱼在中国人心中一直是成功、拼搏、富裕、孝顺的代表,逢年过节、寿诞嫁娶、升学乔迁、宴请宾朋,任何欢乐的时刻,鲤鱼都不可或缺。 鲤鱼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这样,新中国成立之初,“红烧鲤鱼”入选开国第一宴。
1.吃鱼脸——(给贵宾)给个面子;
2.吃鱼腹——(给长辈)推心置腹;
3.吃鱼唇——(给好友)唇齿相依;
4.吃鱼鳍——(给晚辈)展翅高飞;
5.吃鱼眼——(给下属)高看一眼;
6.吃鱼尾——(给同事)委以重任;
俗话说:无鱼不成宴,无酒不成席
鱼儿一上桌,鱼头酒要喝!
第一杯:祝您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第二杯:祝您好事成双,福运连连;
第三杯:祝您三星高照,步步高升;
第四杯:祝您四季平安,幸福安康;
第五杯:祝您五福临门,五子登科;
第六杯:祝您六六大顺,一顺百顺;
第七杯:祝您七星高照,旗开得胜;
第八杯:祝您八方来财,吉星高照;
第九杯:祝您天长地久,想啥啥有;
第十杯:祝您十全十美,美梦成真;
从唐朝起,“烧尾宴”就成了重要的宴席,是为步步高升、飞黄腾达的人而举办的特殊宴席。这在众多古代诗词及文章中都有记载,说鲤鱼跃龙门,化身为龙时,须以雷电烧其尾,才得以成龙。这一含义直至今日仍然延用,如升迁、孩子考上名校,仍会宴请宾客,并且席间少不得一条鲤鱼,有鱼跃龙门之意。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统率禁军北征抗敌,大军行至京城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站,赵匡胤下令安营扎寨休息。当晚,赵匡胤请来谋士赵普等人商谈军机大事。正谈在兴头上,厨师端上一条油煎鲤鱼,鱼头正对着赵匡胤,赵普离座祝贺说:“吉兆!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此次赵元帅一定能旗开得胜,杀敌有余(鱼),请让我敬元帅三杯酒!”赵匡胤闻此吉言妙语,喜上眉梢,三杯酒一饮而尽。后来赵匡胤兵不血刃,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称宋太祖。从此,一传十,十传百,鱼头所指之人,多是官相,且有吉兆。直至今日,宴席之中,鲤鱼上桌时,仍会将头指向主宾,以示敬意,并请其连饮三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晚在北京饭店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国宴,又称“开国第一宴”,“红烧鲤鱼”是唯一入选的河南菜。
鲤鱼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鱼与“余”谐音,同时更有“喜结连鲤”“团圆有鲤”“长寿有鲤”“年年有鱼”等词汇。因此,人们常将生活幸福、衣食有余的美好期盼寄托在鲤鱼身上。人们在捕鲤、食鲤和用鲤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均给鲤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鱼”和“余”谐音,在结婚典礼、老人过寿、幼儿满月或民间节日中的宴席上,为表示吉庆有余、富贵有余,是绝少不了鸡和鱼这两道菜的。在浙江的一些山区,春节时人们还要准备鲜活的鲤鱼,若是没有活鲤,也得摆个鲤鱼木雕,象征年年有余。
原来在南方,万事都讲究取个好彩头,在商铺开张、公司创立时,都喜欢在门口摆个鱼缸,里面养着锦鲤,而一种叫做“铁包金”黑背黄肚的变形鲤鱼最为珍贵,代表财运旺盛。山东、河南等地,古时还将鲤鱼比作“财神”,每逢新年,就会售卖鲤鱼,并吆喝“财神爷来了”,买鲤鱼,就是将“财神爷”请回家,烹饪鲤鱼,则代表富贵安康,年年有余。
因为鲤鱼外形美观,且有很多动人的传说与典故,所以自古以来民间经常以鲤鱼制作年画,或者制作布艺的鲤鱼挂饰等,用来装饰起居。这种习俗延续至今,“童子抱鲤”寓意人财兴旺,“鱼戏莲间”寓意连年有余,“鲤跃龙门”寓意步步高升,众多和鲤鱼相关的图案及图形,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鲤”与“礼”谐音,同时鲤鱼是吉祥的象征,所以鲤鱼在民间也是馈赠佳品。古时,鲤鱼更是珍贵的食材,赠鲤则更是寓意深厚,如“鲁昭公赠鲤孔子”,一来显示出鲁昭公对孔子的祝贺之情,二来更展现出鲁昭公对孔子的器重。现如今,民间很多地区,每逢过节、祝寿,依然还要赠鲤以示恭贺。
鲤鱼喜在水底潜游,较为隐秘,所以常在古代指代书信,如《饮马长城窟行》中便有“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的诗句。古人会制作鲤鱼形状的木盒或信夹,然后将写好的绢帛放入其中传递书信。
鲤鱼体型优美,生命力强,更有旺盛的繁殖能力,古人常有多子多福的想法,便把这种愿望寄托在鲤鱼身上。莱阳地区,新人拜完天地、高堂,司仪会四下抛洒拇指大小的面果子,如鱼子般落下,寓意人丁兴旺。
鲤鱼生活离不开水,所以有“鱼水情深”之谓。长以“鱼水”比喻夫妻相得。因此,在诗歌和散文中、在民俗事项中便多以与指代“匹偶”“情侣”,在《诗经》《易经》《左传》《管子》等古代名著中,都不乏此类例子。北方个别地区,婚前男方去女方家送聘礼,其中便须有一对鲤鱼,谐音“喜结连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