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质量发展暨阿五创办20周年活动于郑州圆满举办。在现场数百位国内外文化界、餐饮界专家和企业家的见证下,一本关于黄河鲤鱼和豫菜文化的书籍《千年一鱼》正式发布。
全书洋洋洒洒十万字,勾勒了上万年的鲤鱼文化史和豫菜发展史。这是中华餐饮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阐述鲤鱼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鲤鱼文化没有系统阐述的空白,对于鲤鱼文化体系打造、黄河鲤鱼头牌回归以及豫菜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即日起,阿五公众号将对本书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鱼图腾 之 鱼龙之变
一个决定命运的“梦”
从现存资料来看,中国的龙文化出现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查海遗址,人们不仅发现了带有龙纹的陶片,还在该聚落址的中心位置发现了一条长约20米的用石块堆砌的龙。这条石堆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大的龙形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借方士之口描述了史前时期黄帝与龙的故事:“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商周时期也有龙纹器物。据《尚书》记载,龙出现在服装上是舜的安排。舜当时提出了12种可以用在衣服上的纹饰,而龙纹只排第五,前面还有日、月、星、山4种纹饰。秦始皇被称为“祖龙”,但龙真正特指皇室,始于刘邦。《史记》中是这样记载刘邦的身世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话是说,刘邦的母亲有一次在水塘边睡着了,梦到了天神。那个时候,天空雷电交加、乌云蔽日,刘邦的父亲去找刘夫人,远远看见好像有一条蛟龙盘在她身上。之后不久,刘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就生下了汉高祖。而刘邦斩白蛇起义以及其母遇龙产子的传说,使得龙的形象变得神秘起来。
其后,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到了唐代,龙纹、龙形开始大量出现在皇室服章之上。从此时起,明黄开始成为皇家专用色,皇帝的朝服、礼服等上的主要图案是日、月、星、山等,龙纹是王公大臣也能用的。
到了宋代,龙袍第一次出现在服装制度中。宋代皇帝的一款袍服上规定要用龙纹,但颜色并不是黄色的,而是绛色的。同时,龙也在皇后的凤冠上出现,配置为九龙四凤。
龙纹成为皇家专属是从元世祖开始的。元世祖下令,禁止民间销售纹龙的布料;元仁宗也下令,官员服饰一律不许饰龙。但元代皇室认为龙是“五爪二角”,所以,无论是平民还是大臣都借机钻空子,制作或穿着四爪二角的类龙纹的服饰。至明、清,龙纹才被帝王大范围应用在衣物、生活用品、宫殿装饰上。有统计数据显示,仅故宫的太和殿中,就有龙13844条。
经元、明、清三代帝王强化后,龙成了皇室的象征。出于外交需要,从1900年起,黄龙旗正式成了清朝的国旗。
1903年,严复第一次把“图腾”这个概念介绍到中国。简言之,一大群人,彼此都认为有亲属关系,但是这个亲属关系不是由血族而生,乃是同认在一个特别的记号范围内,这个记号,便是图腾。
随后,图腾学说盛极一时,因为知识分子出于救亡图存的目的,急于普及、论证中国的民族概念,以便让民众能团结在民族独立的旗帜之下。但很多学者在中国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图腾上,产生了分歧。
最终,在闻一多先生的推动下,学者们才确定下来了能够代表中国的图腾——龙。不过,闻一多先生也非常纠结:“龙凤在帝制时代,已成为‘帝德’与‘天威’的标记,一姓的尊荣,便天然决定了百姓的苦难。万一非要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果它不再太贪睡的话。”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海内外关于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的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
鱼图腾 之 鱼龙之变
鱼龙共舞
龙盛鱼衰的过程演示着文化主体信仰重心的位移,迫使中国的鱼文化逐步远离庙堂,不断向民间渗透。
虽然龙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古代百姓对龙的祭祀,并不是以祭祀“共同的祖先”为目的。而鱼作为尊贵与吉祥的精神符号,一以贯之。其中,尤以被称为“百鱼之王”的鲤鱼为甚。
鱼,找到了让它的精神和生命力延续的更好的方式。
古人以鲤鱼为贵。《尔雅·释鱼》开篇,写的就是鲤。
关于鲤鱼的种种传说,神乎其神。据说,鲤鱼额头有字,是鱼中的帝王,或龙的化身。《清异录》有载:“鲤鱼多是龙化,额上有真书王字者,名‘王字鲤’。”《太平广记》中有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这就是“鲤跃龙门”。在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里,鲤鱼一跃成龙的转变,就是图腾转换留下的痕迹。
此外,《太平广记》中还有多处关于鱼和龙的故事,如“北壁下有五色蛰龙,长一丈余,鲤鱼五六枚,各长尺。”“(张温)获一鱼长尺许,鬐(qí)鳞如金,拨刺不已……逡巡晦瞑,风雨骤作……或曰‘所获金鱼,即潭龙也。’是知龙为鱼服,自贻其患。”
即便在龙是帝王象征的时代,“鱼龙”也可以并称。李白《猛虎行》“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中的“鱼龙”即指代皇帝。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在焉支山会27国使者,举行“万国博览会”。隋炀帝在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鱼龙曼延”这一节目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鱼龙曼延”实际上是杂技与幻术的结合。据说,这一节目是由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进行表演的,演出时大致有三个变化过程,先是巨兽戏于庭前,然后在殿前激水后化成鱼,连番跳跃后借助足以蔽日的烟雾化成黄龙。
至唐代,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对龙的推崇,龙朔、神龙及景龙等年号皆与龙有关。唐代更是兴起了崇鲤之风。鲤鱼被李唐王室视为兴盛祥瑞之物而加以保护和推崇的原因有二:一是鲤与李同音;二是李唐王室以老子李耳为祖,而鲤鱼又为道教圣物。自唐以后,鱼文化逐渐脱离神秘而走向世俗,鲤鱼逐渐成为民间艺术中的吉祥物。而踏入人间烟尘,才能保持最旺盛的生命力。自此,鲤鱼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民间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和一餐一饭深度关联,还用仪礼和寓意将自己变成了幸福吉祥的象征。
鱼图腾 之 鱼龙之变
走向民间,才是最好的归宿
鱼,既是食物,也是美好的象征,更与人间烟火有了深度的融合。而在阿五,这样的深度融合有了更加创新的表达方式。结束“黄河鲤鱼博物馆”之旅后,我们和阿五品牌创始人樊胜武一起到阿五的门店用餐。
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生动的“鲤跃龙门”图:两尾鲤鱼从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一跃而起,似乎下一秒便可成龙。走近一看,原来粼粼的波光是由鱼鳞元素组合而成。走进正门,金色的鲤鱼雕塑栩栩如生。天花板上,“鲤鱼”灯饰镶嵌在“河道”中,就像一条条乘风破浪的鲤鱼。除此之外,店内还有许多造型独特、随处可见的鲤鱼饰品。
除了门店环境,阿五的工装、餐具等,都融入了鲤鱼元素。阿五优秀员工荣誉墙上,是一条条逆流而上、奋勇争先的“鲤鱼”。阿五的吉祥物“鲤小萌”,更是陪着“鲤鱼们”走过了千山万水。
这里的“主角”,是河南头牌菜——红烧黄河鲤鱼。它从刀工到烹饪,再到颇有讲究的吃鱼礼仪,无不打上了鱼文化的深厚烙印。
这是另一场特别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