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质量发展暨阿五创办20周年活动于郑州圆满举办。在现场数百位国内外文化界、餐饮界专家和企业家的见证下,一本关于黄河鲤鱼和豫菜文化的书籍《千年一鱼》正式发布。
全书洋洋洒洒十万字,勾勒了上万年的鲤鱼文化史和豫菜发展史。这是中华餐饮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阐述鲤鱼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鲤鱼文化没有系统阐述的空白,对于鲤鱼文化体系打造、黄河鲤鱼头牌回归以及豫菜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即日起,阿五将对本书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豫菜头牌 之 豫菜头牌养成记
豫菜头牌 之 豫菜头牌养成记
深度融合中华文化的豫菜文化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又称中州。豫州在历史上曾有过数次鼎盛时期,曾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荟萃之地,与河南历史相伴而生的豫菜,也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
豫菜始于夏、商,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北宋时期达到顶峰。豫菜融合了南北东西之物产、四面八方之技艺、中华各民族之口味,形成了讲究“中和之道”、寻求“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菜系特点。豫菜既酸、甜、苦、辛、咸,又不酸、不甜、不苦、不辛、不咸,呈现出了五味纷呈、和谐统一的境界和品质,这也是豫菜独特的魅力。
豫菜取料广泛,选材考究,强调依时令选取优质原料,刀工精湛,讲究制汤,力求还原食材本味;烹调技法多达50余种,烧、烤、炒、扒、炸、熘、爆、炮等各有用场,但无论哪种技法,都务求做到“烹必适度”,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
豫菜的五味调和,其本意就是质味适中,适中就不能偏倚。
豫菜头牌 之 豫菜头牌养成记
豫菜的繁荣
宋代时,豫菜第一次形成了阵容整齐的体系: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和寺庵菜。
传统宴席在北宋时期正式形成,首次出现各种标准宴席菜谱,金银食器、酒器也率先走上了大众餐桌。《清明上河图》里最繁华的便是酒楼茶肆林立之处。那里店铺之多,不能遍数;规模之大,能容千人。服务方面,博士卖酒,响堂行菜,歌舞伴宴,换汤斟酒。办宴席时,专为私人操办筵会的机构——四司六局可提供全套服务。食物品种、烹饪技术上各有特色,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分茶、胡饼、素馔,五彩纷呈,难以尽数。
饮食业市肆壮观,大型酒楼、汴京佛寺、道观素馔,各种宴席斋食琳琅满目,夜市、民食丰富多彩,将饮食文化推向鼎盛。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绘当年的汴京:“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市肆经营的物品仅《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记载的就有 280余种,烹饪技法可识别的有50余种,来自江淮的粮米、沿海的水产、西夏的牛羊、福建的果品等一应俱全。汴梁当时“系天下富商大贾所聚之处”,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饮食最发达的城市。
河南也曾有过四通八达的航运,隋朝时已有海产品进入洛阳,北宋时海味已成豫菜不可缺少的原料,再加上历史久远、质量上乘的酿造品和豆制品等,豫菜具备了一套完整的主料、副料、小料和调料,可以数十种技法炮制出数千种菜肴。这些食物和烹饪技术南下北上,影响遍及神州。
北宋末年,金军南侵,徽宗、钦宗及赵氏宗亲、百工技艺、倡优、儒生、僧人等北去,各种珍宝、书籍、天文仪器等悉数被掠。后来,赵宋南迁,定都杭州,中原地区人民随之大批南下,杭州人口迅速增加。
中原地区人口北走南迁,推动了中国文化、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大交流、大融合。中原地区的烹饪文化南下北上、东播西撒,促成了中国烹饪文化大一统局面,同时也因与当地饮食文化和风俗、地理、物产的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
历史上,由于战乱、政权更迭等原因,先后发生数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中原地区的口味和烹饪技法,走向了全国。致力于西湖文史研究的俞泽民回忆道:“曲园(俞樾)先生在杭州居住时,常以从河南学来的宋嫂鱼羹待客,渔歌樵唱,溢于湖上……置酒湖楼,习以为常。又由于中州鱼羹多用黄河金鲤,而江浙鲤鱼又不及河鲤肥嫩,曲园先生改用西湖皖鱼(草鱼),兼取宋嫂鱼和德清人烹鱼的方法,烧煮西湖醋鱼,受到宾客盛赞。”
除此之外,杭州的小笼包也和河南人有着很大的关系。猪皮冻剁碎与馅料混合,皮冻遇热化为汁水,这正是小笼包汤汁丰盈、口感浓郁的奥秘,也是开封小笼包的古老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