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新闻资讯>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丨2024年11月23日

《千年一鱼》连载 | 从厨师到创业

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质量发展暨阿五创办20周年活动于郑州圆满举办。在现场数百位国内外文化界、餐饮界专家和企业家的见证下,一本关于黄河鲤鱼和豫菜文化的书籍《千年一鱼》正式发布。


全书洋洋洒洒十万字,勾勒了上万年的鲤鱼文化史和豫菜发展史。这是中华餐饮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阐述鲤鱼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鲤鱼文化没有系统阐述的空白,对于鲤鱼文化体系打造、黄河鲤鱼头牌回归以及豫菜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即日起,阿五将对本书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之 逆流而上

长垣学徒

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民间早有“长垣村妇,赛国之厨”的说法。在长垣,哪怕是个普通的人,做个“几大盘”“几大碗”都不在话下。

在这样兴盛的烹饪文化氛围中,樊胜武从小耳濡目染,见到、听到的都是家乡“顶级”名厨,自然而然地,他爱上了烹饪。他小的时候,每逢村里有红白喜事举办宴席时,其他孩子都出去放炮玩闹了,他却站到厨灶边帮着剥葱、剥蒜,看大厨怎么做菜。他在厨灶边,一来可以吃到好吃的,二来看到普通的食材在厨师手中变成美味,感觉特别神奇。“长大做一名厨师”的梦想在他心中悄悄扎了根。


当时,长垣开办有3所烹饪学校和1个厨师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每年培训烹饪专业的学员500余名。怀揣这份梦想,17岁那年,樊胜武去长垣烹饪学校开始学厨艺。因为当时家里没有钱,父母卖了一车粮食才够交一半的学费,他只能上半个学期。假期过后,别人都去上学了,樊胜武却还在家里等着家人筹措学费,心中特别郁闷。所以,他格外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重返校园后,他特别刻苦努力,后来成了优秀毕业生。

可做厨师也不容易。餐饮业界素有“一堂二柜三灶上”之说,“堂”即堂倌,指服务人员;“柜”即结账收款人员;“灶”指炒菜和做面点的红白案厨师。他们这些从事餐饮烹调工作的人统称为“勤行”。

那时,厨房的条件跟现在无法同日而语,灶台都是煤火炉灶,一个小屋里几个大煤火,房间内的温度高达50℃。那时,他天天都在切菜,切到手是常有的事儿。切到手后,他就直接把伤口用开水烫一下,止住血后接着干活。

1987年,樊胜武学艺出师。和他一起的,还有很多后来在河南厨师界很有名的人。这些人,在经过命运的考验之后,一步步成了餐饮界的中流砥柱。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之 逆流而上

行政总厨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餐饮百花齐放,蓬勃发展。1985年,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这一年,物价和工资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城市里的肉鱼禽蛋、蔬菜、水果等副食品的价格放开了,集贸市场迎来了春天。改革开放带来的远不止这些。郑州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逐日向好,各地菜系蜂拥而至。

粤菜、杭帮菜占据了星级酒店,川菜成为街头馆子最火爆的招牌。这样的大环境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还稳稳坐头一把交椅的豫菜,逐渐黯淡了光环。

就在这时,樊胜武带着满心憧憬和一腔热情,只身来到了郑州。

初到郑州,樊胜武租住在地下室。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郑州火车站附近的小饭店里做厨工,和煤、杀鱼、择菜、洗盘子……不到10平方米的厨房里,一个大煤炉占据了一半空间。到了夏天,厨房里的温度能有近50℃。他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后来,因老板转让了饭店,樊胜武便也没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他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在潮湿的地下室饿了两天后,他实在支撑不住了,向朋友借了钱,一顿吃了3大碗烩面。

为了继续学习手艺,樊胜武来到了一家大酒店——杜康酒家,成为一名学徒工。在这里,他不但没有工资,每月还要向酒店交20元的实习费,干的还是最脏最累的活儿。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特别勤奋、努力,很快就得到师父和经理的认可,不仅不用再交实习费,每月还有100元补助。


别人发了工资便去逛街买东西,樊胜武却把大部分工资用于购买学习资料,提升自己。虽然工作的饭店离二七塔不到500米,但因为忙于工作,来郑州两年,他竟然不知道二七塔在哪里。

不仅如此,樊胜武还经常干一些“不务正业”的事,如组织参加各种烹饪比赛、交流学习、主持美食节目等。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樊胜武从学徒一路做到了亚细亚饭店的厨师长,他的厨艺和管理能力得到了食客和企业的高度认可。29岁的樊胜武被聘为当时河南著名的五星级饭店——国际饭店的行政总厨,他也成了当时郑州首位担任五星级饭店行政总厨的河南籍厨师。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之 逆流而上

豫菜在哪

1985年之前,豫菜在河南还特别红火,郑州街头像样的饭店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当时的水上餐厅、中原饭庄、少林菜馆、郑州烤鸭店等都是有名的豫菜馆,几乎没什么外来菜系。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川菜、粤菜陆续进入郑州,平静如水的餐饮业突然泛起了涟漪,餐饮行业的格局发生变化,民营餐厅开始出现。郑州的丽晶大厦、花园、越秀等星级酒店和高档酒楼的主要菜系都是粤菜,燕蓉园、马大哈等川菜馆也遍布大街小巷。

到20世纪90年代,河南餐饮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粤菜、杭帮菜成为餐饮市场主流,湘菜等更多外来菜系进入河南市场,豫菜阵地越来越小。除了郑州饮食公司的几家饭店,豫菜馆一馆难寻。

那时候,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较为发达,粤菜也备受推崇,很多商家以聘请粤菜厨师为荣。粤菜厨师月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左右,最高的能达到1万多元,而豫菜厨师的工资普遍都是几百元,最高不过3000千元,而且吃、住等待遇都不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河南厨师不愿意做豫菜,不敢说自己是做豫菜的。有些厨师去广州工作几个月,学几句广东话,回来“冒充”粤菜厨师,工资就能翻几倍。

在国际饭店工作的樊胜武,对此感受更为深刻。

当年的樊胜武,在豫菜烹饪领域以技术全面、善于创新著称。2000年,国际饭店接待了几位来自法国的客人。那天,年轻的行政总厨樊胜武和几个河南厨师在厨房忙碌了很久。法国客人对当天的菜品特别满意。在法国,厨师被称为艺术家,人们对厨师很尊重,于是,法国客人便提出想和制作菜品的厨师见面,当面表示感谢。作为行政总厨的樊胜武自然与这些法国客人见了面,可制作菜品的河南厨师却被饭店领导换成了广东厨师。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樊胜武:河南厨师怎么了,就这么上不了台面吗?!

从那一刻起,他决定开家豫菜馆,为河南人、河南厨师争口气,让更多人品尝到博大精深的河南美食。

樊胜武找到几个比较有实力的企业家,表达了自己想和他们合作开一家有代表性的豫菜馆的想法,均遭到拒绝。“现在谁还做豫菜、谁还吃豫菜啊,那不是找死吗?现在市场流行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既然没有人看好豫菜,那就自己干。

这个年薪6位数、小有成就的厨师,如同鲤鱼“烧尾”一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只为心中的豫菜梦想。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之 逆流而上

从厨师到创业

2004年3月15日,樊胜武在众人的质疑中放弃了稳定的高薪工作,在郑州建业路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率先提出“新豫菜”的概念

当时,郑州几乎没有饭店直接叫豫菜。即使有河南人用河南厨师、河南食材做菜,也不敢叫豫菜,而是叫江湖菜、迷宗菜等。

在给饭店取名时,樊胜武也思考良久。他认为,食有五味,人有五常,而“五味调和、质味适中”正是豫菜的风格,加之数字一至九中五为中,有中正平和之意,而自己在家又排行老五,所以为自己的豫菜馆取名“阿五美食”。

创办之初,樊胜武亲自掌勺。当时的厨房,又低、又小、又热,房高不到1.8米,屋顶上面全是油烟,他炒菜、切菜都要弯着腰,还要用毛巾捂着鼻子。厨房的温度能达到50℃左右,在里面待一会儿,衣服就全湿透了,需要几个人轮流炒菜。


在这样的条件下,樊胜武的这家小店依然保证了上菜速度和菜品质量。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不好吃,无理由退菜”“不为一日好,只为百日红”。因为菜品质量有保证,口碑好,这样的小馆子很快便在社区集中的建业路脱颖而出。

随着生意逐渐好转,他也遇到一些麻烦。当时,附近一家饭店老板常私下给供应商说,给阿五送菜有风险,阿五干不了多长时间的。

还有一些人私下找到阿五的员工说,一个厨师开不成饭店,在阿五上班工资没保障,让他们早点换工作……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樊胜武曾在讲述中华餐饮历史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长垣》中客串过。其中有个与他经历类似的桥段:牛大厨开了家饭店,竞争对手使用了卑劣的手段,断了他的货源。无奈之下,他另辟蹊径,研发了一些用素菜做成的素斋,被食客认可,生意逐渐好转。这个故事樊胜武记得很清楚,他只是没想到,真的会有人用这样的竞争手段。

一次长谈之后,樊胜武给供应商承诺:“你给我送最好的食材,我保证,你们送一次,我结一次账。”他给员工承诺:“我就算卖车卖房,也会按时给你们发工资的,请大家放心。”

他相信,好东西消费者是能吃出来的,所以阿五坚持使用好食材、高汤调味。“汤盛起来再扬出去,落下来像丝绸一般。”

附近社区的人们发现,阿五的菜比大饭店里好吃,还实惠,一打听,原来老板曾是五星级饭店的大厨,于是就给阿五起了个“五星级小饭店”的别名。

阿五的客流量越来越大,口碑越来越好。不到两个月,生意逐渐火起来了,每天不到饭点就开始有人排号,20张小桌台,一天要接待100余桌顾客,甚至出现了“黄牛”倒号现象。即使是停电、下雨,一些执着的顾客也不肯离开。

有一天,樊胜武看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在门口等位置,心里特别难受:“顾客是掏钱买享受来了,即使我的饭菜再好,也不能让顾客等这么长时间!”

于是,樊胜武先后在郑州英协路、郑东新区天泽街开了两家店。别人开饭店是东南西北岔开布点,他开饭店却是越近越好。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缓解顾客等位置的压力。

当时,郑东新区还是个“大工地”,天泽街店在装修的半年时间里,整条街连个人影都见不着。朋友和家人都劝他赔个装修钱,及时止损,可樊胜武思索再三,觉得郑东新区是未来郑州经济发展的中心,正是入驻的最好时机。

阿五天泽街店开业之后,生意远超预期,每天都宾客满座。没多久,很多知名餐饮品牌相继把饭店开到这里。每到用餐高峰期,一条街上停的有上百辆车,天泽街也被称为郑东新区的“美食一条街”。

2005年夏天,几个山东人开着车来到阿五,一个礼拜把菜谱上的菜吃了个遍,非常满意。他们找到樊胜武,希望合作开店。随后几年,阿五在世界各地陆续开了多家门店。

如果仅仅是做生意挣钱,樊胜武已算是小有成就了。然而,他的梦想并非如此。他想要的是,以阿五为起点,让“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豫菜重回大众视野,让豫菜走向世界。


意见反馈